《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和保护利用调查研究》是在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部学术著作,宁夏博物馆编,陈永耘著,全书共24万字,300余幅调研照片,近百幅革命遗址区域位置图。2021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

  主要内容

  全书将宁夏地区国有收藏单位收藏的革命文物(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两部分),包括革命战争中所用物品、名人遗物、照片、文献、革命遗址等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文物保存分布情况、管理现状、现阶段保护情况、研究动态以及管理保护和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等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研究总结。

  全书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通过对“党和国家政策文件以及相关学者关于革命文物概念的提出和研究,追溯、梳理了革命文物概念的萌芽、形成、发展脉络;厘清了革命文物和革命文化的界定标准及其关联;总结了宁夏地区革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特色;强调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工作在服务国家战略大局、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完善文物管理体系、赓续红色革命根脉,拓宽创新利用途径、讲好红色革命故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红色经典品牌的现实意义”等几大部分的诠释,将此次调研中首先涉及的“革命文物的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做了较为全面的解读,作为全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侧面揭示出此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三、四章,调研组通过誊录、电询、查阅文献书目、搜集口述、实地调研等多种方式获取的资料,在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统计、对比、研究等的基础上,分别对宁夏地区革命文物资源概况、保存管理现状和保护利用情况做了系统的论述。第二章“宁夏地区革命文物资源概况”分为两节。第一节从数量、分布、类别、分期、各收藏单位收藏特点、代表性文物介绍等方面,结合上述相关统计表,运用大量的数据分析,系统梳理介绍了宁夏地区19家国有收藏单位收藏宁夏回族自治区可移动革命文物2295件(套)的资源概况。此部分文表结合,有理有据,尤为值得一提的是,针对目前全区革命文物没有一个统一分类标准的现状,课题组从革命文物的特点出发,结合各家馆藏,本着能够反映文物价值的功能性、突出表现其价值特征,参照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分类办法,尝试性制定了采取按功能兼质地的分类原则,将革命文物分为武器、档案文书、文献书籍、名人遗物、玺印牌符、票据、钱币等共12大类,并对其中诸如生产生活用具这种较大类别,以质地为标准采用复合分类法进行二级分类,类下又采取分纲的分类办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推广应用于本课题其他18家收藏单位的相关调研中。在代表性文物介绍部分,以宁夏博物馆的收藏为典型,兼顾各家收藏机构的代表文物,通过此举可对全区可移动文物概况管窥一斑。第二节在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文物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条例的前提下,以国家文物局2018年7月11日印发的《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等文件为依据,主要以自宁夏文物局文物保护中心获取的全区第三次文物普查的资料为基础,借鉴2010年11月由国家文物局主编、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宁夏回族自治区分册),以及“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全国革命遗址普查成果丛书、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委员会党史研究室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革命遗址通览》,补充近年来新增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尽可能全面而又有针对性地对宁夏地区9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调研资料整理加工,以一张长达10余页的“宁夏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总表”开篇,结合表后翔实的调研统计数据和文字,从革命旧址的数量、分布、类别、遗址本体的历史由来等方面,对宁夏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资源概况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介绍。

课题项目主持人、宁夏博物馆副馆长陈永耘(右二)赴宁夏西吉单家集调研

宁夏博物馆“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

毛泽民用过的铜手炉(宁夏博物馆 藏)

  第三章“宁夏地区革命文物保存管理现状”共分两节。第一节根据宁夏地区19家可移动革命文物国有收藏单位的属性,分为文博机构和档案系统两大类,对其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存现状和管理状况进行分析介绍。在保存状况部分,通过保存环境(包括藏品库房情况、展厅环境状况)、文物保存设备和包装材料状况、灯光设备状况(包括库房建筑和展厅、展柜灯光设备)、安防和消防系统配置四个方面,集中对两大类收藏机构的保存情况进行了全面而专业的比较分析;在管理现状部分,对部门设置和人员配置、藏品信息管理、藏品的日常保养和监测方面进行了全面而专业的系统分析。最后,以小结的形式对全区可移动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现状进行了综述,为后续章节问题的提出提供了实践支撑。第二节从革命旧址的保存管理基本情况、类别、管理权属等方面,对宁夏地区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存管理现状进行了专业系统介绍。

  第四章“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共分为四节。该章第一节概况中,通过“严格遵循国家政策,积极出台地方性法规文件;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启动编制革命文物规划;充分运用片区资源,互联互通工程有序开展”三部分,对近年来在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取得的长足发展做了一个综述。第二节从保护修复(分软硬件兼备,硬件齐备、软件匮乏,软硬件均不具备三种情况)、陈列展览(常设展览再续新篇,临时展览唱响主旋律)、宣传教育(传统教育日益丰富,延伸教育不断强化)、科学研究、文创产品研发五个方面诠释了宁夏地区可移动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情况。第三节首先按照全国重点、区级、市县级、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四种级别对近百处革命旧址保护修缮情况作了介绍;在宣传利用方面,将纪念馆、烈士陵园从利用科技手段、发挥阵地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宣传利用情况做单独论述。其次,按照全区五个地级市的区域分布将其他类别革命旧址在宣传利用方面的情况有选择性地进行了介绍。再次,就目前全区革命旧址在科学研究和文化创意产品研发这两个相对薄弱方面的情况分别作了论述。本章最后对全区的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情况作了小结。

  全书的第五、六章,其实就是此次调研工作的目的和根本——在上述调研的基础上,查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第五章针对人才机制建设不健全、硬件设施配置不均衡、资源信息管理不完善、科技手段运用不全面、预防保护工作不到位、文物挖掘利用不深入六大方面的问题,结合专业的分析比对研究,详细而深入地阐述了“编制设置与实际需求相去甚远,从业人员专业素养、知识结构参差不齐,专业培训尚未形成常态机制;文物保存设施、设备配置单一,修复专业设施配置不全面,消防、安防设施尚不达标;革命文物管理信息化不深入,缺乏方便、实用、有效的革命文物数据库,革命文物资源信息开放共享不全面;展陈手段因循守旧、革命文物收藏和保护单位应用新技术规范化管理手段滞后、智慧博物馆建设相对落后;文物可预防性保护意识缺乏,环境监测系统建设不足,预防性保护项目方案储备不够;展览上深挖历史内涵不足、高质量展览屈指可数,现代科技手段运用有限,交流展览稀缺,展览定位缺乏对青少年群体的考虑;宣传教育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和主动意识;学术成果和人才极度匮乏;文创产品研发能力、创意产品不足,与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步调不一”等近三十个宁夏地区革命文物保存管理和保护利用工作中表现突出、亟需改进的现状。基于这些问题和不足,全书的最后一章,对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在保护方面,建议加强预防性保护,加大财政投入,科学编制革命文物保护规划和经费需求预算,合理使用革命文物保护经费;明确保护主体,强化主管部门职责,齐抓共管做好革命文物保护工作,立足区内,放眼区外,进一步加强革命资源的互联共享和整体保护;加速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公民保护意识,健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机制,充实基层革命文物管理力量。在利用方面,提出了强化革命文物收藏单位的展览内容设计,打造革命文物精品陈列;创新传播方式,拓展革命文物宣传利用途径;积极建设人才队伍,提升革命文物研究水平;加强文旅深度融合,传承红色文化,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等对策和建议。

宁夏西吉将台堡

  突出特色

  全书厘清了革命文物的概念和范畴,确定了每个国有收藏单位的收藏种类和特点,并对保管、保护、利用方面的现状及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和对策研究。在概念界定、资源公布、现状描述、存在问题的剖析和给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等系统化的研究中,课题详尽地阐释了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与保护利用等各个方面的情况。从调研内容和完成方法来看,课题在革命文物界定、历史分期、文物分类、保护现状和利用等方面既兼顾实际、有所遵循,又融合创新、自成一体。

  概念界定溯古立新

  革命文物的概念最早从1931年提出,伴随着革命历史的发展、文物事业的进步和研究认识的深入,它的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被丰富和扩展。为了深入而全面地理解、认识革命文物的概念,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通过对宁夏地区革命历史史料和遗留下的文物情况的梳理和研究,对革命文物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在报告中作了详尽地阐释,脉络清晰,呈现给读者一个完整、科学且易懂的革命文物概念和含义。

  历史分期专业全面

  根据宁夏革命历史的发展,结合馆藏可移动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的现状,课题组对宁夏境内革命文物的历史分期给出了自己的方法。早期革命由于资产阶级革命不彻底导致的全国军阀混战,革命历史时期划分有多种分期。课题组根据宁夏革命实际情况和遗物遗存特点,进行了自己的分期,分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和国民革命时期;从土地革命时期以后,分期遵循学界的一致认定,但根据宁夏革命历史实际和特点,在土地革命时期这个大的框架内,又细分出红军长征、西征时期;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时期内,细分出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将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后即1958年以后的时期统称为现代,在这一时期内,又包括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争时期。

宁夏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

宁夏同心红军西征纪念馆

  分门别类自成体系

  文物分类向来是做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学界的分类又一直是五花八门、林林总总的,尤其是革命文物。针对这一情况,课题组根据调研资料,分析了2000余件(套)文物特点,根据课题需求和馆藏文物实际,借鉴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分类和各馆文物分类方法,提炼总结制定出了自己的分类方法,突出革命文物功能性,将全区可移动革命文物分为12大类,大类内又以质地为标准采用复合分类法进行二级分类,合理科学的分类突出了每一件文物的价值和功能。

  现状分析据实严谨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文物工作者,主要职责之一是延长文物寿命、还原文物本来面貌。课题组对文物保管保存现状做了深入分析、细致归类,用大量案例探讨保管保护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并且在分类分析现状的同时,将文物保护理念融入进去。本体修复是必要的,但更多的工作应该放在本体修复前的预防性保护中。课题从光照、温湿度、微生物等方面分析了预防性保护的内容以及措施手段和对文物保护的潜在而长远的功效。

  保护利用科学合理

  文物利用的对策建议上始终以文物保护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为导向。在文旅融合的新形势下,加强革命文物的有效开发和利用,让革命文物在新时代发挥它的原本价值,深入发掘它的时代内涵,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优良传统起到积极推进作用。对策研究上,根据博物馆事业发展趋势,结合近几年博物馆的业务工作特点,提出了诸如整合资源、举办高质量的革命文物展览,将科技手段合理运用到文物保护工作,应用媒体网络等新型技术加大文物宣传、发挥新媒体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打造趣味性、互动性、参与性强的社会教育活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创产品的研发等中肯可行的合理化建议,让更多的人知悉革命文化,了解革命历史,更能参与到保护革命文物的实际行动中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充分发挥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让革命文物工作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