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参观博物馆成为人们了解当地文化历史越来越重要的一种方式。作为我区一座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国家一级博物馆。宁夏博物馆馆藏的文物和艺术展品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国博物馆中独树一帜,是众多游客了解宁夏历史文化的最佳窗口。

  截至2019年,宁夏博物馆馆藏文物总数为51298件,其中一级文物157件套。如何用这些珍贵的文物讲好宁夏的历史故事,是宁夏博物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走进博物馆,观众了解一个文物,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博物馆的陈列展览,在博物馆里,不同的收藏理念和展品来源会赋予博物馆完全不同的风貌。

  为了更好展示丰富的馆藏,宁夏博物馆常设“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石刻史书——宁夏岩画展”、“红旗漫卷——宁夏革命文物陈列”以及“天下黄河富宁夏——宁夏民俗陈列”4个展厅,通过深度挖掘地方历史特色,完善的逻辑展示主线,在具体布展中灵活采用多种形式合理安排将宁夏大地的精彩历史呈现给观众。4个陈列展览互为补充,交相辉映,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了宁夏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也让观众对宁夏的历史进程有很直观的了解。

  7月22日,扬州博物馆馆藏的53幅“扬州八怪”作品在宁夏博物馆开展,宁夏许多书画爱好者闻讯而去,一睹中国画史上这一杰出群体的艺术风采。

  在展览展示方面,宁夏博物馆除了常规的陈列展,近些年多次创新展览方式,举办了一系列“引进来”、“走出去”的展览,让宁夏的观众不出银川,就能欣赏到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展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博物馆的要求和期望也越来越高。观众到博物馆参观,已经不满足于以往那样简单的参观浏览,他们渴望能够在博物馆获得更多方面的体验。在近年来的工作中,宁夏博物馆不断转变工作重心,从以“物”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更加注重观众的观展体验。

  2020年,一面多年被默默放置在宁夏博物馆展厅一角的元代铜镜,“摇身一变”成为视频网站上的新“网红”。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中国各地博物馆不得不宣布闭馆,但大众和文化近距离接触的大门却不能关。为此,许多博物馆推出“云观展”“云直播”,试图依靠网络直播、VR等新技术手段,让人们在家也能获得尽可能接近实地参观的体验。“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是其中一次尝试,共有242家博物馆参与其中。宁夏博物馆制作完成了6件文物的短视频,在哔哩哔哩、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广为传播。

  “云博物馆”走入越来越多人的视野,打开手机,足不出户,便可轻松畅游博物馆。宁夏博物馆紧随时代潮流,一步步向数字化、科技化发展,越来越多的历史文物“活起来”,让人们“触手可及”。充分利用新媒体等技术,在线向公众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博物馆带来全新的流量和关注。

  线上展览为观众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对讲解员的讲述方式和新技术的应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几年间,宁夏博物馆先后拍摄推送了“柳毅传书铜镜”、“清平乐·六盘山”、“宁夏革命文物”等多部文物短视频,极大地丰富了文物文化宣传的形式和内容。这些视频在网上广泛传播,还积极参与到国内各大新媒体平台的宣传活动中,产生了很好的媒体网络宣传效果。

  线上宣传推介不仅打开了文物推广的大门,让沉寂在博物馆里的文物走了出去,也带动了其衍生的文创产品发展,同时,充满创意的文创产品也成了宣传博物馆与文物的重要手段。2020年,宁夏国宝级文物“石刻胡旋舞墓门”在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国家宝藏》特别节目《“黄河之水天上来”国宝音乐会》节目中惊艳亮相,展现了宁夏与黄河文化的渊源。节目一经播出后,迅速走红网络,不仅在新媒体平台引发了广泛关注与热议,也催生出了一个新的文创产品的诞生。

  2016年,政府一连串的组合拳,彻底点燃了博物馆的文创激情。国务院、国家文物局及相关部委、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博物馆依托馆藏资源,大力发展文创产业,积极探索文物“活”起来的有效途径。宁夏博物馆被确定为全国92家文化文物文创单位试点单位之一,从此开启了文创发展之旅。

  博物馆手握重宝,掌握着绝对主流的初始文化资源。宁夏博物馆的文创产品依托于馆内文物,近年来创作出许多极具创意的衍生品,其中不少爆款和“网红”产品,深受游客的喜爱。经过六年发展,宁夏博物馆的文创产业逐渐走向成熟,开始向文博IP转型。


  7月15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宁夏博物馆编、陈永耘著的《宁夏地区革命文物的保存管理和保护利用调查研究》在由中国文物学会和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推介活动中入围十佳图书。

  这本书是宁夏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的同名结项著作。2018年,项目立项后,项目主持人陈永耘带领研究小组深入西吉将台堡、盐池李塬畔等近百处革命文物遗址、遗迹开展为期1年多走访调查,经过细致地分析整理,在调查基础上历时3年编纂完成。全书共24万字、300余幅调研图片以及近百幅革命遗址区域位置图。共收录宁夏境内99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2295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填补了宁夏革命文物保存管理和保护利用专项研究的空白,为今后深入研究宁夏地区的革命历史和革命文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走进宁夏博物馆,一群身穿黄马甲的青少年备受关注。他们就是被誉为新时代“少战团”的小小讲解员。小志愿者讲解员在博物馆专业老师的辅导下,为观众讲解宁夏通史、宁夏党史,引导观众参观、解答博物馆相关知识,参加全国博物馆志愿者讲解大赛,参与社会教育及研学实践活动,他们的身影已成为宁夏博物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得到观众及家长的一致好评。

  宁夏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传播阵地,2009年就启动开展了寒暑假志愿者讲解员培训活动,到2022年已培训、培养出中小学生讲解员近2000人次,服务观众百万人次。据统计,十几年来,小讲解员为观众讲解上万场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如何让博物馆收藏的文物资源转化为人们感兴趣的知识、喜欢听的故事,让博物馆为人们提供精神滋养和文化熏陶,是博物馆人需要不断思考的命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宁夏博物馆结合元旦、春节、国际博物馆日及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机,积极开展博物馆里过大年、红色历史文化下基层、中小学生研学体验、文化“六进”和寒暑假“小小讲解员”培训等线下社会教育活动50余场次,服务观众22万余人次,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